|sports官方网站
主管单位: 教育部
主办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
编辑出版: 华东理工大学高教所《化工高等教育》编辑部
《化工高等教育》创刊于1984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面向化工及相关高等教育领域的管理人员、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者、一线教师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是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会刊。国内统一刊号:CN31-1043/G4,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6168。
查看完整简介>2024, DOI:
Abstract:
随着生成式 AI技术,特别是以 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通过系统梳理生成式 AI技术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其在教育和科研情景中的应用现状。经文献对比和案例分析后发现,生成式 AI技术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个性化学习和提高科研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同时也引发了数据隐私与安全、学术诚信以及责任归属等伦理和法律问题。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各国政府和国内外高校针对生成式 AI技术采取的策略和具体实践,并从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潜在风险方面提出了借助生成式 AI技术提升化工高等教育水平的建议,为 AI时代化工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024, DOI:
Abstract:
学科竞赛已成为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如何依托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高校实践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高校学科竞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的环境学科为例,分析学科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学体系融合、竞赛平台建设、赛前培训强化、教师技能提升、反馈机制建设、文化氛围营造等六个方面构建了“六位一体”的学科竞赛教学体系,切实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024, DOI:
Abstract: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成为新时代催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笔者从实际案例出发,围绕绿色化学的原料、产品以及工艺展开分析,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催化原理课程 教学中。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绿色化学理念的内涵,还能提高学生开展绿色催化研究的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使学生树立绿色工程观。
2024, DOI:
Abstract:
高校是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政策初衷相比,高校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发挥。文章从政策要求出发,总结了高校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6种方式,并构建了相应的影响机制模型,探讨了高校类型和层次、学校态度和战略、政府政策激励和政策协同、省域创新环境等对高校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的路径建议。
2024, DOI:
Abstract:
科研创新是个体与外部情境交互作用下的复杂过程。为了探究其运作方式,并有效激发教师的科研创新活力,本研究选取了理工科女性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她们在科研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与矛盾冲突往往更为突出。针对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452名女性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内在动机对科研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组织支持感和家庭工作冲突在这一过程中分别发挥负向和正向调节作用;积极的外部情境对科研创新行为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内在动机水平较高的女性教师的影响较小。基于以上发现,文章从保护自主探究动机与科研冒险精神、构建科研成长组织支持体系、注重激励因素的适用情境等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2024, DOI:
Abstract: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但是,目前国家大学科技园存在对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的引领性不足、创新创业辅导人才队伍尚不健全、全球创新创业网络融入程度较低、科技 金融支持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更好地支撑人才强国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应采取推动成果转化孵化、锻造创新创业辅导人才队伍、融入世界创新创业网络、健全科技金融赋能机制等多元化举措,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首选之地。
2024, DOI:
Abstract: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创新人才培养、专业内涵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目前两者融合不够深入的问题,福州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从教育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期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为科学研究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 DOI:
Abstract: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为了满足国家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家批准设立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文章以北京化工大学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从专业设立背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过程评价、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介绍该专业的建设实践,以期为其他高校的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赵基钢,刘纪昌,查如俊,仇 上,孙 辉,黄 婕,凌 昊,刘 蓬
2024, DOI:
Abstract:
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认证的三大核心理念。华东理工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开展的融合“五自”质量文化体系的实践,是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持续改进和创新过程。文章系统阐述了工程教育认证与“五自”质量文化体系融合的内涵、实践以及具体成效,论证了实践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强调了专业教师在通过自我管理提升教育质量方面的关键作用,并以专业取得的发展成效验证了融合“五自”质量文化体系的工程教育的有效性,为其他院校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24, DOI:
Abstract:
新工科建设的核心是建立工科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培养兼具工程师和科学家素养的人才。文章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从学科与专业、课程与知识体系、教学与科研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等方面探讨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专业的交叉性有助于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优良的教学管理体系能够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体系重构将推动新工科人才的创新,贯穿工程教育理念的理论教学有助于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综合评价将促进专业内涵建设。
2024, DOI:
Abstract:
生物化工是我国“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发展领域,具有实用性强、适用性广的特点。生物化学课程具有知识点密集、内容抽象等特点。为了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创新性及实用性,培养创新型生物化工人才,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改革,采用朋辈启发式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及创新能力。生物化学课程形成了“师生主导、科研辅助”的特色教学模式。
2024, DOI:
Abstract:
以往复压缩机为代表的过程流体机械是石油、化工等流程工业中的高能耗装备,但一直以来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教学存在明显的科教分离问题。该课程教学团队围绕过程流体机械节能降碳新技术,改进数字教材,完善教学内容,开展基于案例的课堂教学;研制往复机械多功能教学实验装置,强化实验与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和相关竞赛。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堂满意度和学生成绩有所提升。
2024, DOI:
Abstract:
为了满足新工科建设对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高分子材料的凝聚态结构表征方法课程教学团队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文章分析了高分子材料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思政及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
2024, DOI:
Abstract:
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是新工科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工科人才尤为重要。文章阐述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并以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为例,介绍了任课教师通过创设问题导向的课堂情境、开展课外实践训练、加强竞教结合等举措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益探索。
2024, DOI:
Abstract:
立足学校理工交叉学科特色,化学工程专业以 OBE理念为指导,融合产学研用多要素,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基于 ARCS动机模型,创新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协同专业、课程和教材思政,构建一体化育人机制;依托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强化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基于以上举措构建的“四维一体”育人模式将研究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意识强化、专业素养提升紧密融合,在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4, DOI:
Abstract:
“通过合作而非竞争实现卓越”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课程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载体,文章以中外教师联合授课的材料力学课程为例,提出基于课程积分制的大学生全过程合作学习组织策略,包括简化的异质分组和团队合作成绩计算两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先修课成绩为基础完成异质分组;学生通过完成合作学习任务获得合作学习成绩。全过程的合作学习方式注重全过程和量化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2024, DOI:
Abstract:
近年来课程思政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形成了丰富的创新成果,但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紧迫问题。在课程规划、衔接和整合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的课程地图技术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的整体质量,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破解课程思政深入推进过程中的难题。在课程地图的诸多变式中,主流课程地图研究者们推崇的日志地图更少被我国高校关注,却更适用于加强课程在运行上的协同整合以提高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其绘制步骤可简要总结为:创建个人课程地图,描绘单一课程思政运行实态;组内(间)交流课程地图,分类厘清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制订课程地图修正计划,推进课程思政改进实施。要运用课程地图技术提升课程思政实施质量,需要高校建立超越院系、专业的有效变革领导,加强教师实施变革的能力建设和动机激发,为教师提供时间、心理等多方面的资源支持。
2024, DOI:
Abstract:
高等教育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实现育人目标的理念创新。传热学课程团队结合课程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作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了传热学课程思政体系;通过提高教师政治站位、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评价考核来强化课程思政教学,以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科学思维,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2024, DOI:
Abstract: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文章针对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2024, DOI:
Abstract:
两种高考模式并行和众多科目自由选择导致了生源的多样性,同时一流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使得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础化学课程组提出并试行了“1234”路线,即坚持“一主两翼”的理念,构建三层次教学体系,融入“三育”元素,采用四步教学法,培养“四有”人才。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